古代敬酒礼仪常识
发表时间:2025-04-13古代敬酒礼仪常识。
古代敬酒礼仪常识 篇1
在中国,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。庄周主张,物我合一,天人合一,齐一生死。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,倡导“乘物而游”、“游乎四海之外”、“无何有之乡”。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,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。追求绝对自由、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,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。
中国素以“礼仪”之帮见称于世,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,酒的历史远过于茶,而且在很久远的时候,酒的饮用即与礼仪有密切的关系。明末大学者顾炎武《日知录·酒禁》一开始就说:“先玉之于酒也,礼以先之,刑以后之。同时人黄周星《洒社鱼言》一开始也说:“酒以成礼。又云:酒以合欢。既以礼为名,则必无怆野之礼,以欢为主,则必无愁苦之欢矣。”
以上所引,就是说自古以来,说到酒,首先突出一个“礼”字。即在古人生活中,从长期的经验里,理解了酒的特性,既知酒于人有好处,又知酒能乱性。因之自帝王朝廷,直至民间百姓,对于酒既能重视,祭祀、婚嫁、宴宾,均不可少;又要注意如何使用,谁多谁少,谁先谁后。长期形成了习惯、制度及各种礼仪,由远古的各种文物及文献典籍,都证明了这点。
总之,在文明古国中国,自西周时期就把礼仪规范体现在宴饮之中,一直延续了几千年,并且影响了现代人的酒礼。中国现代酒礼规范大致如下:
一、入座礼俗
亲朋聚会,客人来访,免不了要坐下来喝上几杯。然而,在酒桌上,谁坐在什么位置可是有讲究的。有时亲戚朋友在一起可能还可以随便些,而如果是接待客人就要讲究点规矩了。
酒桌上到底如何来排座次,可能各地风俗不同,排法也不同。但总体来说,总的来讲,座次是“尚左尊东”、“面朝大门为尊”。若是圆桌,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,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,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,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,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。若为八仙桌,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,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。如果不正对大门,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。一般可以分三种情形:
1、家庭聚会:一般是要按照辈份高低、年龄大小来排序的。也就是论谁请客,辈份最高或年龄最长者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;接下来可按辈份或年龄依次一左一右地排列。有时还要在长辈旁边安排一位老人喜欢的小孩,一般都是隔代人。如果是长辈请客,可能要指派一人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,负责做好各项招待工作;如果是晚辈请客,请客者会自然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。
2、朋友聚会:朋友、同学、战友等聚会一般来讲是谁请客谁坐在面向门口的位置,也叫“坐东”或“庄主”,有时庄主也可能把此位置让给职位较高或德高望重者,其余的要可以按年龄大小依次一左一右排列。因为都是朋友,所以有时也不计较这些,谁坐哪儿都无关紧要,但庄主的位置别人是不会去坐的。
3、接待客人:属于外交范畴,讲究能多一些。一般来讲接待客人分主客两方。主方至少要有两人,一人是“主陪”,另一人是“副陪”。“副陪”一般是“主陪”的朋友、同事或部下。“主陪”要坐在正对门的地方,以尽地主之宜,“副陪”坐在“主陪”的正对面,也就是靠近门口的地方。副陪既是具体负责招待工作的,也是比较能喝酒的。主陪右边应该是主宾,左边是副宾;副陪的右边是来宾中的第三号人物,左边是第四号人物。其他人员基本可以随便坐了。
较大规模的中式宴会的桌次是有讲究的。台下最前列的一两桌一般都是主人或贵宾的,赴宴者不要贸然入座。尽管中式宴会大都使用圆桌,但每桌通常要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负责照应。其两侧的座位是留给本桌上宾的,除非受到邀请。也不宜去坐。最好的办法是主人提前在各桌上标明来宾应坐的位子,使大家对号入座。正式的宴会,还应为每位客人预备一份菜单。
二、斟酒礼仪
酒水应当在饮用前再斟入酒杯。有时,男主人为了表示对来宾的敬重、友好,还会亲自为其斟酒。酒瓶要当场打开,酒杯大小要一致,如在座的有年长者,或有长辈、远道来的客人或职务较高者,要先给他们斟酒。如不是这种情况,可按顺时针方向,依次斟酒,酒斟满,但不要溢出来。为长者斟酒不必太频繁。
作为客人,当主人为自己斟酒时,要起身或俯身,以手扶杯或欲扶状,以示敬意。在我国南方也有使用 “叩指礼”可来回敬的。即以右手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捏在一起,指尖向下,轻叩几下桌面。在侍者斟酒时,勿忘道谢,但不必拿起酒杯。斟酒时切忌摇动酒壶或酒瓶,切忌将酒壶口对着客人。客人在夹菜或吃菜时,不要为他斟酒。
满还是不满,如了解现代时尚与礼仪,一般有个套数,即:“酒满敬人,茶满欺人”这是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的事。但是倒过来说酒满敬人的适用范围适用在国内,如到欧美等国家,就不适用了。
斟酒时要注意三点:
其一,是要面面俱到,一视同仁,而切勿有挑有拣,只为个别人斟酒。
其二,是要注意顺序。可以依顺时针方向,从自己所坐之处开始,也可以先为尊长、佳宾斟酒。
其三,是斟酒需要适量。白酒与啤酒均可以斟满,而其他洋酒则无此讲究,要是斟得过满乱流,显然未必合适,而且也是浪费。除主人与侍者外,其他宾客一般不宜自行为他人斟酒。
古代敬酒礼仪常识 篇2
我们主要介绍宴会、家宴、便餐、工作餐(包括自助餐)等具体形式下的礼仪规范。
1.宴会,通常指的是以用餐为形式的社交聚会。可以分为正式宴会和非正式宴会两种类型。正式宴会,是一种隆重而正规的宴请。它往往是为宴请专人而精心安排的,在比较高档的饭店,或是其他特定的地点举行的,讲究排场、气氛的大型聚餐活动。对于到场人数、穿着打扮、席位排列、菜肴数目、音乐演奏、宾主致词等,往往都有十分严谨的要求和讲究。非正式宴会,也称为便宴,也适用于正式的`人际交往,但多见于日常交往。它的形式从简,偏重于人际交往,而不注重规模、档次。一般来说,它只安排相关人员参加,不邀请配偶,对穿着打扮、席位排列、菜肴数目往往不作过高要求,而且也不安排音乐演奏和宾主致词。
2.家宴,也就是在家里举行的宴会。相对于正式宴会而言,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亲切、友好、自然的气氛,使赴宴的宾主双方轻松、自然、随意,彼此增进交流,加深了解,促进信任。
通常,家宴在礼仪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。为了使来宾感受到主人的重视和友好,基本上要由女主人亲自下厨烹饪,男主人充当服务员;或男主人下厨,女主人充当服务员,来共同招待客人,使客人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。
如果要参加宴会,那么你就需要注意,首先必须把自己打扮得整齐大方,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。
还要按主人邀请的时间准时赴宴。除酒会外,一般宴会都请客人提前半小时到达。如因故在宴会开始前几分钟到达,不算失礼。但迟到就显得对主人不够尊敬,非常失礼了。
当走进主人家或宴会厅时,应首先跟主人打招呼。同时。对其他客人,不管认不认识,都要微笑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好;对长者要主动起立,让座问安;对女宾举止庄重,彬彬有礼。
入席时,自己的座位应听从主人或招待人员的安排,因为有的宴会主人早就安排好了。如果座位没定,应注意正对门口的座位是上座,背对门的座位是下座。应让身份高者、年长者以及女士先入座,自己再找适当的座位坐下。
入座后坐姿端正,脚踏在本人座位下,不要任意伸直或两腿不停摇晃,手肘不得靠桌沿,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。入座后,不要旁若无人,也不要眼睛直盯盘中菜肴,显出迫不及待的样子。可以和同席客人简单交谈。
古代敬酒礼仪常识 篇3
1.日常交往用酒礼仪
主人在为客人斟酒时,常说“满上满上”,这个“满”不是指满到杯口几乎溢出来,而指斟满八成就行了。
主人斟酒时,客人可行“叩指礼”,表示感谢主人斟酒。行“叩指礼”时,客人把拇指、中指捏在一块,轻轻在桌上叩几下。
席上喝酒讲究碰杯,要碰杯就必须把杯中的酒喝干,一口气喝下去,还要把杯子倒过来让旁人看看杯子是干的。
在酒席上还常常有“无三不成礼”的说法,意思是喝酒一次高潮必须是三杯以上。所谓“酒过三巡”也是这个意思。
喝酒在不同地区、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家还有许多不同的风俗和礼节。
日本,自古以来就是喜欢饮酒的民族,喝得酩酊大醉也不为耻。成年人不仅在宴会上饮酒,在一天工作后,也往往要走进酒馆喝上两杯再回家。按照日本人的风俗,饮酒是重要的礼仪。同日本人共同进餐饮酒,应随时注意将别人及自己的酒杯斟满,酒不满杯在日本人看来是不礼貌的。还要了解日本人相互斟酒的习俗,客人在主人为其斟酒后,应马上接过主人的酒瓶给主人斟酒。在宴饮之中,客人和主人均不往自己酒杯里斟酒,而是互相斟酒。
日本人认为这是主客之间平等的表示,即便是高级经理同一般办事员一起对斟,也是双方互相斟酒。日本传统饮酒的方法是:在桌子中间摆上一只装满清水的碗,并在每人桌上放一块洁净的白纱布。主人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,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,使水珠吸干,斟酒后,双手递给客人,看着客人一饮而尽。客人饮完,也将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,在白纱布上吸干,同样斟满酒,双手递还主人,请主人饮尽。如此交杯换盏,尽兴而饮,表示主宾之间的亲密无间。
如果是一般朋友,不必如此饮酒。在日本饮酒时,将酒杯放在桌上让主人斟满是失礼行为。斟酒时要右手拿着酒壶,左手从下面托着,千万不能碰酒杯。客人要右手持酒杯,左轻托杯底,接受对方斟酒。在一般情况下,第一杯酒接受为礼节,第二杯客气地谢绝不为失礼。日本人喝完酒往往都将酒杯扣在桌上,但是谢绝了第二杯酒的人,千万不要将酒杯扣起,要等大家都喝完,一起把酒杯扣在桌上,才是礼貌的作法。
中国人讲“酒逢知己千杯少”,日本人则是“千杯之后成知己”。可见喝酒不但是中国社会也是日本社会重要的交际手段。
2.敬酒。
饮酒之乐除了酒质优良带来的乐趣外,饮酒的气氛和场面更是一种享受,因此,文明饮酒便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向人敬酒,是表示祝愿、福福等。在祝酒时,应注意一些事项:
(1)首先应了解对方饮酒习惯,即为何人祝酒,何时祝酒等等,以便作必要的准备。
(2)根据社交礼仪的规定,提莫大家干杯、向来宾祝酒的只能
是男主人,其他人则不宜这么做。
(3)在为欢迎某位贵宾而特意举行的欢迎宴会上,在男主人祝酒之后,男主宾也可祝酒。
(4)碰杯时,主人和主宾先碰,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,不一定碰杯。
(5)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。
(6)在主宾和主人致辞、祝酒时,应暂停进餐,停止交谈,注意倾听,也不要借此机会吸烟。演奏国歌时就肃立。
&[FS:PAGE]nbsp;(7)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,往往到其他各桌敬酒,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。
(8)碰杯时,要目视对方致意。
(9)依惯例,干杯宜用香槟酒,不用普通的葡萄酒、啤酒。
(10)参加各种宴会切忌喝酒过量致使失言、失态。
3.碰杯礼。
碰杯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:第一种来自古希腊。古希腊人认为,在饮酒的时候,鼻子能闻酒香,眼睛能看酒色,舌头能尝酒味,唯独耳朵不能感受。为了弥补这一缺憾,他们想出在饮酒前互相碰杯的主意,使耳朵能听到酒杯的清脆响声。久而久之,这种做法逐渐成为饮酒礼节。第二种来自古罗马。在古罗马武士“角力”竞赛前,双方先要喝一杯酒,以示相互勉励。但由于酒是事前准备好的,为了证明酒中没有毒,在喝酒时,决斗双方先把酒倒出互相拌和,然后一饮而尽。这种风俗逐步成为酒席上的碰杯礼节。
- 更多精彩古代敬酒礼仪常识内容,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:古代敬酒礼仪常识